《诗四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学习《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
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完成练习一
六,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成功的花》中蕴涵的哲理,《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两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两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完两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成功的花》中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换?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完成练习二,三
五,拓展延伸
《诗四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四首》教学设计3【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 ……此处隐藏14170个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诗四首》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
(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学生发挥想象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
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
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学生赏析本诗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