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30 01:18:40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知识点是在同一个图中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数。

首先,要用两种不同的线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然后再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要从图中发现一些正确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搜集、处理数据和作出适当的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中,我首先回顾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有利于后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这节课有两个重点设计,一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中间我加入了很多元素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自主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实线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了区分两组数据,从而引出图例,然后再让学生展示的环节,利用展台只能显示黑白两色的特点,让学生自然想到不但可以用两种颜色区分,还可以用不同的线表示,如最常用的实线和虚线。二是在分析图的过程中,设计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统计很好教,教学内容不多,也不难,一节课下来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的作业却问题不断。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统计的应用价值、统计意识不高,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条形统计图和一幅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单调、枯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呢?我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作品,使学生感悟科技与生活相关更与数学统计相关,再让同学们回顾了过去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引出学习内容折线统计图,比较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又让同学们交流展示课余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挑选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当听到要上台展示时,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同时学生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二、 运用比较策略,感知特点。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线统计图比它体现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比较重要,就采取了加强对比的策略。通过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明确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整体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思考,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它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真切的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安排的,学生已经会用条形图表示各种数量。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两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认识折线统计图”这一教 ……此处隐藏7284个字……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3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4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

5月22日张小彩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小彩老师是以20xx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她从网上下载的统计表和电视短片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她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特别是她出示课堂活动一

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

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其意图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并且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亮点。

本节课小彩处理教材的成功点是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